上海半导体产线搬迁搬运,上海LCD设备产线搬运装卸移位,上海TFT流水线设备吊装搬运移位安装,上海晶圆厂设备装卸搬运移位
2020-08-26
来自:
亚瑟半导体设备安装(上海)有限公司
浏览次数:304
亚瑟是在2019年第三季度意识到DRAM出货数量的变化。2011年以后每个季度的DRAM出货数量基本维持在40亿个左右。然而,DRAM的出货金额在2018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并开始逐步下滑,且在2019年陷入“存储半导体危机”,后来DRAM出货金额虽然没有恢复,出货数量却远超40亿个,达到48.3亿个。而且,这种“居高不下”一直持续到2020年的第二季度。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1991年以来DRAM的出货数量变化。1991年至2002年,DRAM出货数量缓慢推移。然而,2003年至2011年,出货数量急剧增长。这是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诸国的经济迅猛发展,以及手机(后来的智能手机)、PC、数码家电等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,导致DRAM的生产获得增长。
然而,中国台湾的小规模DRAM厂家逐步被淘汰、从德国Infineon Technologies分离出来的Qimonda在2009年破产、Elpida也在2012年宣布破产且被镁光收购。结果,DRAM厂家集中在了三星电子、SK海力士、镁光科技三家公司。三家公司深知“DRAM一旦供给过剩,就会价格暴跌”的道理,因此三家公司在关注其他厂家的同时调整自身的生产。而且,在三家公司的“不言而喻的默契”之下,每个季度DRAM的出货数量保持在40亿个。019年第二季度DRAM的出货数量达到39.5亿个,同年第三季度出货数量骤增至48.3亿个(图3),同年第四季度达到48.9亿个,2020年季度达到44.7亿个,同年第二季度为46.1亿个,出货数量持续居高不下。从上文可以看出,DRAM已经进入了出货数量居高不下的形势,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是不是三家DRAM厂家放弃了“不言而喻的默契”?本文就此展开论述。首先说结论,对进军DRAM行业的中国厂家持有警惕态度的镁光开始迅速扩大生产,此外,三家DRAM厂商手握大权、且正在将主战场从智能手机转移至服务器方向,因此三家厂商都开始了增产。笔者认为,在MPU(处理器)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,增产DRAM可能会引起存储半导体危机、或者带来连带效应的危险情况。
镁光是以2019年1Z、2020年1α、2021年1β、2022年1γ、2023年1δ的形式,即“一年一代”的步骤量产***DRAM。一直以来镁光都是和图4中的三星一样以“两年一代”的形式量产***DRAM。然而,2019年以后,镁光将方针改为了“一年一代”。
此外,从TrendForce的Memory & Storage Division的Avril Wu先生在Web Seminar(2020年6月召开)上公布的数据来看,在2020年季度,DRAM销售额排名第三的镁光的晶圆月度投入数(Wafer Input)超过了SK海力士,镁光和SK海力士的差距在同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0k。因此,未来镁光的销售额排名有可能会超过SK海力士,成为第二。
回顾DRAM的历史,一般情况下,市占率较低的企业和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容易陷入破产、放弃事业的困境。首先,在2000年以前,几乎所有的日本DRAM厂家都放弃了DRAM的生产。其次,在2000年代,中国台湾的小规模DRAM厂家也开始撤退。后来,如上文所述,2009年Qimonda倒闭、尔必达存储半导体也在2012年倒闭、被镁光收购。在如今的中国,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(CXMT)和紫光集团这两家公司正试图加入***DRAM的行列。笔者认为这两家公司能够量产1X代的***DRAM的可能性较低,但是,万一如果有某家中国企业成功量产的话,那么来自中国的DRAM将会,很可能会引起DRAM市场的激烈竞争。真的发生以上情况,多少会对三星电子造成打击,但影响不会很大。此外,背后有大型财团支撑的SK海力士应该也不会倒闭。但是,毫无背景的、三家公司中市占率低的镁光可能会面临较大风险。总之,现在的镁光抱着“下一家倒闭的公司可能是镁光”这样的警惕态度。而且,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下获得生存,镁光定下了技术、很有必要确保TOP2地位的目标。镁光的这些行动与增加出货数量不无关系。
我们再看下,不仅是镁光,三星和SK海力士都计划在2020年增加DRAM的晶圆投入量。晶圆投入量增加的话,吐出量(Out Put)自然也会增加。因此,2019年第三季度以后DRAM的出货数量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三家DRAM厂商增加了晶圆的投入量。那么为什么三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增加晶圆的投入量呢?可能是三星和SK海力士看到镁光的增产,怀着“不要落后于镁光”的竞争心态增加了晶圆的投入量。尤其是处在TOP2的SK海力士,这种心态或许更强!但是亚瑟却认为真正的原因不在此。那么,三家厂商增加晶圆投入量的原因何在呢?
2014年之前,PC方向的DRAM用量!然而,2015年开始,“主角光环”从PC转移到了智能手机。据TrendForce预测,在2021年之前,智能手机方向的DRAM将会占份额,而且,2022年以后,DRAM的主战场将会从智能手机转移到服务器。总之,牵引着DRAM的电子产品经历了PC、智能手机,如今开始逐步向服务器转移。而且,三家DRAM厂家为了把握住服务器市场的优势,开始增加晶圆投入量,这是2019年第三季度以后DRAM出货数量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。
综上所述,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,DRAM的出货数量一直居高不下,原因是镁光处于对中国DRAM厂家的戒备,考虑到公司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也可以得以生存,调整公司方针为“一年一代”,且为了从销售额上超过SK海力士以成为TOP2,增加了晶圆的投入量。第二(这是本质原因),DRAM的主战场正从智能手机转到服务器,三星、SK海力士、镁光为了掌握服务器市场的霸权地位,三家厂商都增加了晶圆的投入量。从以上分析可知,三家厂家已经结束了在“不言而喻的默契”之下进行生产的时代,且正围绕服务器市场的霸权而展开了竞争。么,究竟是谁掌握着服务器市场DRAM的霸权呢?我们不能对此熟视无睹。如果三家厂商都开始增产,势必引起供给过剩、价格暴跌。
进入2020年,DRAM的价格高涨、在4月-6月期间,服务器方向的DRAM(32GB,DDR4)的大宗交易价格保持在143.1美元(约人民币1,001.7人民币)的高价,进入7月,下滑至134美元(约人民币938元),不仅如此,被称为大宗交易交个指数的8G DRAM(DDR4)和128G NAND(MLC)也在7月份出现了价格下滑在2016年第三季度(英特尔10纳米启动失败的时候)MPU出货了1.36亿个,2019年季度下滑了4,800万个,为8,800万个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:AMD将7纳米以及后续产品交给TSMC代工,且发布高性能的MPU,与之相对,英特尔不得不继续为14纳米延命,为了实现高性能化,不断增加Core数,结果,芯片尺寸增大、 终导致从单个晶圆上获得的芯片数量减少。
后来,在2019年的第四季度,MPU的出货数量恢复至1.06亿个。如果说与峰值相差3,000万个的话,那么2020年第二季度的出货数量下滑到了9,900万个!在MPU供给不足的情况下,增产DRAM,DRAM会出现供过于求、价格暴跌!到底是哪家公司导致的MPU供给不足呢?
关于英特尔的“丑闻”不断!比方说,英特尔的CEO--Bob Swan先生在2020年7月末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会上,承认“7纳米的启动延迟了半年(实际上是1年?)”,而且表示“在2022年之前,会决定是否在公司内部研发新一代工艺技术、还是使用外包公司?”相对于可能会外包给TSMC的7纳米和眼下并未全部启动的10纳米而言,14纳米的MPU更令人担忧。在TrendForce的Mark Liu的发表中,提到了英特尔和AMD的用于服务器的MPU的技术蓝图。自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, AMD已经开始利用TSMC的7纳米来生产用于服务器的MPU—“EPYC”(Code Name:“Rome”),且已经公布。AMD计划在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TSMC生产的“Milan(研发代码,将EUV应用于孔中)”。TSMC已经开始量产5纳米,工艺进行得很顺利,因此MPU出货数量下滑的原因不在于AMD。设备搬运问题在于英特尔。自2020年年初以来,英特尔计划用14纳米制程生产“Xeon E”系列的用于服务器的MPU(Code Name:Comet Lake E)。但是,这款新的MPU的良率似乎不太乐观。结果导致MPU出货数量下滑。
就X86架构的处理器市场占比预测而言,2020年第三季度中英特尔占比65.8%,AMD占比接近34.2%,未来如果英特尔继续这样,真的可能会被AMD超越。但是,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英特尔的缘故,MPU供给不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,而服务器方向的DRAM和NAND将会出现供给过剩、充斥市场、价格下滑终再次陷入存储半导体泡沫的困局。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,三家DRAM厂家需要在密切关注MPU出货数量推移的同时,生产服务器方向的DRAM。设备搬运www.arthurchina.com
上海半导体产线搬迁搬运,上海LCD设备产线搬运装卸移位,上海TFT流水线设备吊装搬运移位安装,上海晶圆厂设备装卸搬运移位